“一个名牌大学生来山里教书?!”他说:“大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河北1250人
辽宁300人
【资料图】
青海1850人
宁夏4400人
新疆2200人
……
近日,各地陆续开展
2023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报名
越来越多的青年
选择到基层锤炼
到一线奋斗
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绽放青春芳华
“一个名牌大学生来山里教书?”
袁辉是南京大学2012级校友
曾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被评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
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大学毕业那年他24岁
带着一个睡袋、20多本书和几套衣服
下火车后
他又换乘了三轮车、农用车
一路颠簸
终于来到了鄂西大山深处
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
姜家湾教学点的
“拐杖老师”谭定才面前
“一个名牌大学生来山里教书?”
谭定才打量着面前这个年轻人
他不信眼前这位年轻人
能吃下这份苦
谭定才和袁辉
教学点没有自来水
孩子们的情况不一
彼时的巴东县是国家深度贫困县
袁辉对困难有准备
但他也没想到会这么困难
一山放过一山拦
他却无比坚定
他在圆梦
圆孩子们的梦想
也圆自己的梦想
2022年3月7日,袁辉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高坪镇望坪初中为学生上诗词鉴赏课
“乡村教育应该有自己的倔强与特质
应立足于泥土和草木”
秉持这样的理念
袁辉始终把帮助山里孩子们
活得自信、学得快乐、健康成长
作为努力的方向
小棉花学习成绩一般
但很会爬树
袁辉特意组织一场爬树比赛
小棉花不出所料
最快爬上树梢
收获了袁辉定制的
“爬树之王”小金人奖杯
从没得过奖的“小棉花”大受鼓舞
学习也变得更加积极了
小棉花与他的“爬树之王”奖杯
青青刚上学没几天
便查出患有成骨不全症
俗称“瓷娃娃”
学校离家十几公里山路
上学对她来说
便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得知此事
袁辉开始了
对青青一个人的“义务家教”
每周上门两三次,不收分文
小道坡陡路滑
每走一次,满脚都是泥
那一年,青青中考考了790分
有望考上当地知名的高中
袁辉(左一)为青青(右二)庆祝初中毕业
10年时间
很多学生走出大山
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等一流大学求学
10年来
他扎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从巴东县到建始县
辗转4所(个)学校(教学点)
在多所学校代课
他有不少机会离开大山
但他都拒绝了
他说:“大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袁辉曾经说
“自己会一直走下去
直到不再被需要”
2022年4月8日,袁辉在课后时间,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高坪镇望坪希望小学陪学生玩耍
“您没来之前
我的世界是灰暗的
您来后
仿佛有一缕温暖的光照进我的世界”
这是青青写给袁辉信中的一段
高原卫生院来了大学生
“这是现在的卫生院”
沈富琼的手机相册里
三层高的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
矗立在蓝天白云下
十分漂亮
但13年前可不是这样
2009年9月
通过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考试的沈富琼
怀揣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青春梦想
兴冲冲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
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报到
当她坐了整整两天车
终于到达目的地时
“只看见又矮又旧的木瓦房
全院工作人员就是院长和一名助理”
当时麻邛乡没有通电
晚上点蜡烛照亮
由于海拔高,做饭要用钢炉
用水要到河沟里挑
遇到刮风下雨
卫生院的房子钻风漏雨
要拿着盆子接雨水
就在她临近崩溃、打算放弃的时候
有一次跟着院长到乡下巡诊
看见牧民群众十分欢迎大家
眼神里充满了对医生的渴望和期盼
“我感到自己被需要”
她向同事学习骑摩托
向老医生学习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和能力
“三支一扶”两年服务期满时
沈富琼已经与麻邛乡的老百姓
产生了深厚的情谊
这一次,她没有犹豫
主动选择继续留下来
这一留,就是13年
13年里
沈富琼和同事们一起
走遍了麻邛乡的每家每户
定期开展“送医药下村”活动
把糖尿病、高血压等常用药品
主动送到群众家中
送到牧民手中
真心付出换来了群众的认可
大伙都说
“沈门巴,你成了麻邛乡的人了!”
“沈门巴,你真是牧区人的好医生!”
门巴,在当地语言里是医生的意思
自2016年担任院长以来
沈富琼先后引领8名高校毕业生
在乡卫生院扎根
20岁的泽仁拉姆就是其中一员
看到沈富琼时刻以病人为优先
深受大人小孩喜欢
泽仁拉姆备受感动:
“沈院长是我的榜样
我也想像她一样
留在基层服务”
“就是因为这里艰苦
需要建设,才要来”
大学伊始
他投笔从戎,毅然参军,奔赴高原
在重大任务中荣立三等功
毕业前,王海洋看到江苏高校开展
进藏大学生专招工作
他义无反顾报了名
“至少干满5年才能走”
学校领导提醒
“干一辈子都愿意!”
他脱口而出
2016年7月24日
告别依依不舍的家人和女友
王海洋踏上了去拉萨的路
进藏后,王海洋被分到了
离拉萨市区120公里
平均海拔4000米的
尼木县吞巴镇
当时,吞巴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刚拉开帷幕
但村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
再苦再穷也不愿搬
僵持中,王海洋与乡镇干部和村干部
挨家挨户劝
“老屋不拆,实在住不惯就把你送回去”
王海洋耐心宣传党的好政策
就这样,30多户困难群众
陆续走出了“穷窝窝”
为将每一项扶贫政策
和资金都精准落到实处
王海洋走遍吞巴镇所有村组
入户300多次
整理户档资料2万多页
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
在他带动下,吞巴镇成了
全县脱贫工作排头兵
2018年顺利脱贫摘帽
“边疆需要人才”
进藏快7年
王海洋从没停止过号召大家
到基层去、到西藏来
“为什么知道艰苦还要来?”
学妹王菊曾问他
“就是因为这里艰苦,需要建设,才要来”
王海洋语气坚定
受他影响,母校江苏海洋大学
进入西藏的毕业生由1名变成13名
“闺女书记”驻村记
在河南省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
老百姓亲切地将秦倩叫作“闺女书记”
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后
秦倩在乡镇工作
之后被遴选到共青团河南省委
2016年,单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这位年轻的“85后”姑娘第一个报了名
当时的孙庄村是省级贫困村
全村共476户2150人
贫困户就有163户596人
村里连一条像样的柏油路都没有
虽然来之前做好了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但孙庄村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的情景
还是让秦倩吃了一惊
走访中得知
村里年近八旬的贫困户王大娘身患直肠癌
“大娘,以后有啥困难
就跟俺这个闺女说”
秦倩边说边给老人擦眼泪
“往后俺就叫你‘闺女书记’了!”
一传十,十传百
村里人半信半疑
这“闺女书记”真能在穷得出名的孙庄村待住?
像王大娘这样因病致贫的
村里不止一家
为了帮助他们,秦倩一直在奔波
她带上病历连夜赶到郑州
大医院一家挨着一家跑
专家一个挨着一个找
总算有专家说可以治疗
但手术费却要几十万元
她又跑卫健部门,跑民政部门
跑医药企业,跑慈善基金......
终于,北京的一家基金会答应
承担全部的自负医疗费用
这几户的问题得以解决
从留学回国到驻村工作
她说,自己将最美的青春
留给了孙庄村
“孙庄的父老乡亲
现在也常常给我打电话
叫我‘闺女书记’
每次想到他们
就会给我带来力量”
自2006年实施以来
以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
为主要内容的“三支一扶”计划
已累计选派46.9万名高校毕业生
到2300余个区县的基层单位服务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
《关于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
“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明确2023年
中央财政支持招募“三支一扶”人员3.4万名
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培训8000人次
其中乡村振兴主题培训5000人次